新京报讯(记者耿子野)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9月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全国最强选手诞生。北京代表团共有43个类别的47名选手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其中银牌2枚,铜牌1枚,电气设备、屏蔽技术、珠宝首饰加工、平面设计技术等40个类别的44名选手获奖。北京代表队获得本次比赛优秀组织奖,来自北京轻工业工程学院的选手周宇荣获最佳选手称号。记者了解到,北京代表团郭文清获得全国竞赛选拔项目“废水处理”银牌,马晨浩获得全国竞赛选拔项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银牌。吴成进荣获世界大赛选拔项目“数控车”铜牌。 “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我感觉全身轻松了。”国文清笑着告诉记者,感觉赛前的辛苦训练一下子都消失了。国文清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现任北京工业工程学院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授。国文清虽然是一名专业教师,但参加本次比赛她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将是首次举办污水处理竞赛。国文清在备战比赛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自己摸索。 “与企业不同,在学校里,很少有专业能够完美准备污水处理比赛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比赛包括化学、化学、化学等许多专业领域。物理、力学、机电等,题目范围也很广。”国文清说,专业老师都应付不了,备赛过程中很多教练都参与了训练。说到平衡比赛准备和工作,国文清很幸运有寒暑假,这个暑假,他几乎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学校做。国文清说:“我以前教学生少说话,多说话。” “参加比赛动作少了,但今年参加比赛,角色发生了变化,说话多了,动作也多了。”在训练中,国文清也很努力,每天高强度训练身体,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比赛期间牙龈炎持续,头痛严重,需要吃止痛药才能睡觉。国文清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改善。 徒劳无功,他终于站了起来主席台高举北京代表团会旗。他表示,自己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为了给学生一次“考验”,为以后参加比赛的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获奖选手上台领取奖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杨晨静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是该校的学生,今年即将满20岁。对于杨辰静来说,比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他从上学二年级起就一直在为比赛做准备。为了备战这次新秀,计划在今年之后开始训练,并大幅增加训练强度。比赛前三个月,他们的练习更加激烈,每天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这是杨晨静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比赛之前我有点担心,不知道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做这件事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心旷神怡。 “杨成金参加的数控汽车比赛中,选手们要按照图纸将毛坯加工成相应的形状,误差要控制在微米级,对选手的精准操作要求很高。杨成金在练习中使用了无数的毛坯,这次比赛他能站上领奖台。杨成金承认自己的成绩比预想的要好。” 在全国比赛中,成为集训队成员,备战国际技能大赛。照片由主办方提供。马晨浩是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的员工,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本次比赛,马晨浩参加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竞赛。整个比赛持续12.5小时,分为三个模块评估一般生产加工能力、生产系统等。设计、工业网络、智能仓库、智能设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马晨浩表示,大赛内容与生产紧密相关,通过参与拓展了知识体系。智能生产线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工作会有帮助。张雷、杨力编辑审稿。